“如今,从考勤、购物,到坐飞机、住酒店,乃至领养老金,靠‘脸’吃饭办事不再是玩笑……人脸识别一体机正大规模走出实验室,走入各行各业,方便了生活、降低了成本、提高了效率,也因此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。”
其实这并不难理解,对于人脸识别这种与安全息息相关的新技术物种,大众接受度有多快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场景的建立有多熟悉,而就像当年指纹识别的普及过程一样,受益于苹果等手机厂商不错的市场教育工作,在很短时间内,人脸识别是一种更迅捷、安全,甚至更酷的识别方式,就已被大众高度认知。
人们不禁要问,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?
答案其实很简单,中国在人脸识别——以及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第一梯队的地位,源于中国科技企业持续的技术投入,以及丰富的场景扩散能力。身份识别的下一幕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项技术。
事实上,自从人类阔步迈向信息文明,与机器开始亲密接触,就已深知身份识别的重要,发明了各种身份认证方式——而时至今日,没人会否认,身份识别的下一幕将由生物特征识别替代,在这其中,由于技术成熟度和成本等综合原因,人脸识别将是最先大规模落地的生物识别技术。
而也因如此,许多人低估了这项技术的难度,其实对于“他者”而言(无论是AI还是可能存在的异星文明),人类脸部结构具有极高的相似性,我们自己觉得不难(脸盲甚至是一种症),是由于大脑上百万年前就进化出超强的人脸识别能力,其中涉及的神经系统过程非常复杂。去年底,国际知名期刊《细胞》揭示出人脸识别的具体神经元过程:识别过程中,大脑能意识到一些关键维度,而识别一张脸大约需要几十个维度,每个“脸细胞”大约会编码6个维度的若干参数,最终对一张脸不同特征的参数组合进行整合。